5月8日,提交作品的时候,大家都有一种全身一下子轻松的感觉。看着自己的作品,在历经多次实验之后,蜕变为我们最满意、最强大的过程,实在是令人欢欣鼓舞。尽管最后加载还没开始,但不管结果如何,我们都不会后悔,因为我们努力地付出过。
我们整个团队一共3个人,以前曾在一起参加过一次比赛,所以大家都彼此了解熟悉,默契也还好。4月中旬,我们就开始查看防震减震的资料,并向往年的参赛选手咨询经验。4月25日晚,在听完李力老师的讲座之后,我们正式开工。首先,实验材料性能,我们发现组委会为我们提供的玻璃板在顺纹方向的切割更容易,而且不会造成周边材料的大破坏,所以杆件的长度方向应该是材料的顺纹方向。
我们的第一个方案是分层减震,就是把整个结构分成若干层,每层之间用圆轮连接,通过中下层的左右平动来消耗地震波的能量,减小上层结构振动的振幅。但是我们的想法过于天真,制作工艺也达不到作品要求,我们无法保证圆轮在手工打磨的情况下保持绝对平整。所以,在4月27日晚结构加静载失稳之后,我们果断放弃这一方案。
之后就迎来了五一节,我们更是趁着这一长假,开始了我们第二个方案。我们按照最保守的想法,打算先做一个刚度很大的桁架结构,然后再根据实验加载结果进行减轻重量和增加柔度。5月1日晚,我们的结构制作完成。静载加载没有问题,但是再动载的情况下,顶层结构振动较大,原因是我们下部结构刚度太大,所以我们要进行改进。在这一过程中,发生了好多讨论甚至争执,大家在杆长、节点、侧斜杆、侧横杆等结构的处理观点不一样,最后只好由实验决定。一直到5月5日,我们都在不断地做改进和做实验,之间我们至少做了3个模型,几乎每天晚上都会熬到2、3点。5月6日晚,我们进行模型的确定和底座的钻孔。5月7日,最后的模型制作完毕,8日下午交了作品。
那些累并快乐的日子,已经过去好几天了,现在回想一下,依旧会会心一笑。其实,收获真的很多。首先就是我们强烈地认识到现实和梦想之间会有很大差距,夸张了一点,就是自己想的和最后做出来的不会是同一个概念,就像刚开始的圆轮。其次,我们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,下次参赛也不要走那么多的弯路。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兄弟间的情谊,尽管大家的脾气貌似都有点倔,争吵是必然的,但是每次吵完,都不会停下手里的工作,吃饭、打球的时候照样嘻嘻哈哈。而且,我们还学会了滑板,因为要模拟地震波,所以借了滑板。
12的时候,我们就要预赛了。就像开头说的,我们做好准备了,我们来了。无论结果如何,我们都不后悔。Fighting!
2010来源:本科生新闻中心